top of page

海南 · 儋州二号营

诗与盐的彼岸——苏轼文化与儋州地方认同的文化人类学考察

关键词

30.png

在中国文化版图中,苏轼(1037-1101)的儋州岁月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地理坐标。绍圣四年(1097年),这位花甲之年的文豪被贬至被视为"天涯海角"的儋州(今海南儋州),在此开馆授徒、劝农劝学,使这片"蛮荒之地"成为海南文教的重要发源地。值得注意的是,苏轼的儋州叙事始终与当地盐业经济交织——盐田的劳作秩序与文人的精神秩序,共同编织出独特的地方文化肌理。

 

借鉴Sidney Mintz在《甜与权力》中的分析框架,我们将盐视为理解儋州文化的关键物质载体。正如加勒比地区的糖成为"帝国渴望的结晶",儋州盐业同样承载着多重文化编码:为经济支柱的实用价值,国家权力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场域, 民间记忆的物质性储存媒介。这种物质文化视角,为我们解读苏轼改革实践中的盐政措施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。

 

当代"苏轼文化"呈现为动态的建构过程:

历史层累:从宋代的地方教化到当代的文化遗产

空间实践:东坡书院等物质载体的功能转型

记忆政治:官方叙事与民间口述的对话与张力

 

本期课程将运用文化人类学的"厚描"方法,追踪这一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刻被赋予新意义。

 

具体主题

1)历史层累:从宋代的地方教化到当代的文化遗产

2)空间实践:东坡书院等物质载体的功能转型

3)记忆政治:官方叙事与民间口述的对话与张力

"诗与盐的彼岸"这一主题,既指向苏轼精神世界与儋州物质基础的对话,也隐喻着文化研究中对二元对立的超越——我们试图在文人精英与庶民生活、文字传统与物质实践、历史真实与文化想象之间,建立更具张力的分析框架。

讲座和田野调查详细计划

儋州2号

师资力量|中外学者联合授课与指导

儋州2号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