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海南 · 儋州一号营

身体与环境的共谋——热带岛屿上的公共卫生人类学

关键词

图片1.png

儋州,位于海南岛西部,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城市之一。其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构成了独特的生态-疾病结构:高温、高湿与季风循环为多种热带病(如登革热、疟疾、肠道病和寄生虫病)提供了持续的生存条件。同时,地处边缘的海岛生态也限制了卫生资源的均等配置,使得地方医疗体系在现代性进程中长期处于结构性不平衡的状态。

 

在这一语境下,儋州的公共卫生图景不仅是国家干预机制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,更是生态条件、地方知识与文化认知互动生成的实践场域。所谓“身体与环境的共谋”(the co-production of body and environment),意味着身体不再被视为单纯的疾病承载体,而是与地方气候、食物结构、医疗制度、劳动形态等多重维度共同构成的动态存在。这种理解方式启发我们跳出生物医学范式,回到文化政治和生态人类学的视角,重新理解“健康”的定义与边界。

 

本期课程将以Frédéric Keck关于“疫情预测社会”(sentinel devices and preparedness society)的研究为理论起点,探讨疾病如何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机制与文化想象的交汇点。在Keck看来,卫生危机不仅是生物事件,更是国家权力、科学知识与不确定性的协商过程。在岛屿社会的特定空间中,这种协商尤其具有张力。

 

与此同时,迪杰·法桑(Didier Fassin )提出:公共卫生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政治,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当代社会对不同生命价值差异化的认知——以及随之而来的保护或漠视。 在此基础上,我们引入冯珠娣( Judith Farquhar)的重要观点,为对“身体”的理解增添更微观的日常维度。在她的代表作《饕餮之欲 : 当代中国的食与色》(Appetites: Food and Sex in Post-Socialist China )中,冯珠娣( Judith Farquhar)主张“身体不仅是生物学事实或政策治理的对象,更是感知世界、调节生活与生成意义的场所”。她认为中国医学和养生实践不仅是一种“治疗”机制,更是一种“日常存在的艺术”(arts of everyday life)。

正是在冯珠娣所提出的“身体经验的文化厚度”中,我们可以理解儋州居民如何在高温潮湿的岛屿生态中,调整饮食寒热、节律起居、按摩拔罐、摄取草药等实践,来塑造“适宜于此地”的身体状态。这种日常性操作既构成了对国家健康话语的微观回应,也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生成过程。

 

在儋州,当地居民普遍依赖民间诊所、药草市场与自我调理方法来应对日常疾病,形成一套与自然节律紧密结合的健康文化。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生态与知识的深度融合,也暴露出国家医疗体系在基层社会中“不可达”(inaccessibility)与“不可感”(illegibility)的现实处境。

图片 18.png

课程将安排学生实地进入儋州基层社区、医院与草药市场,通过参与式观察(participant observation)、口述历史采集(oral history)、以及健康信仰访谈(belief interviews),在“官方知识”与“地方实践”之间建立批判性的认知框架。 “身体与环境的共谋”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在热带岛屿儋州这个具体社会-生态系统中得以体现的现实逻辑。在这里,学生将不仅学习“疾病”的医学定义,更将理解疾病如何成为社会建构的结果,如何通过文化语言与生态环境被感知、管理与再生产。这是一堂关于身体的课,更是一堂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、如何面对不确定未来的生命政治课程。

具体主题

1)疾病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叙事

2)医疗系统的层级碰撞

3)草根医学的知识政治

4)疫病与生态的文化想象

讲座和田野调查详细计划

儋州1号

师资力量|中外学者联合授课与指导

儋州2号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