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陕西 · 宁陕营

森林的回声——在秦岭寻找人与自然的秘密

关键词

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,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高度多样的生物种群,是国家级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之一。这里不仅是朱鹮、大熊猫、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,也是中国菌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民众长期依赖森林资源发展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与知识体系,涵养了极其丰富的地方生态知识(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)。

 

从人类学视角来看,宁陕的山林文化展现出人类与非人生命形式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,回应了Philippe Descola在《超越自然与文化》(Par-delà nature et culture)中提出的“四种自然与文化关系范式”中的“自然主义”与“类比主义”之间的张力。在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中,菌菇并非仅是食材资源,更是山林情感、身体感知与季节节律之间交流的媒介。这种认识方式挑战了西方主流自然主义传统,将自然视为内在参与者而非外在客体。

 

此外,Anna Tsing( [美] 罗安清)在《末日松茸》(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: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)中对“共生”(symbiosis)与“资本边缘地带的生存智慧”所做的描绘,也为理解宁陕的菌菇采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参照。宁陕山区的菌菇采集活动不仅是经济行为,更是生态感知与代际传承的重要过程,其中蕴含着“与不确定性共处”的文化实践逻辑。

 

加拿大学者爱德华多·科恩(Eduardo Kohn)在《森林如何思考》(How Forests Think)中提出的“超人类语义学”(anthroposemiosis)理论,亦为我们理解宁陕人与森林之间的交互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。在宁陕,森林不仅是资源聚集地,更是一种思维主体——当地人在林中辨识动植物踪迹、感知气候变化,进行祭山、禁伐等仪式活动,体现出对森林“思考能力”的认知与尊重。

U574P4T8D10411811F5012DT20250507180851.jpg
33eb719c72b649288c0d5a009ba869a7.jpeg

本期“森林的回声”主题,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、民族志书写、参与式观察等方法,在秦岭宁陕地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界限、生态保护与文化实践的关系。在野生动物保护、菌菇文化、山林养生等领域,探索一种结合生态伦理与文化认知的未来路径。这不仅是一次实地学习之旅,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生存智慧的哲学对话。

关键词

1) 野生动物保护:朱鹮、金丝猴如何融入现代生态管理?

2) 菌菇文化:秦岭是中国“野生菌物种王国”,菌菇如何体现人与自然互动?

3) 养生与食材:土蜂蜜、山药、葛根等道地食材的传统与当代意义

4) 森林认知:当地居民如何与山林相处?他们眼中的“自然”是什么?

讲座和田野调查详细计划

截屏2025-05-22 23.43.55.png

师资力量|中外学者联合授课与指导

截屏2025-05-22 23.43.43.png
bottom of page